“椿之树兮碧璆琳,散广庭兮流间阴。彼风雪兮何心,忽秋令兮孤岑。抚白日兮西下空,啼鸟兮高林,萱之草兮文绣,树之间兮思茂,彼霜露兮何疚,菴萧萧兮空竇,明月兮东升,寂怅鸣蛩兮断蔻。会稽谢丕”。落款处钤有一枚“东山世家”的朱文方印。
行书诗
近日,在绍兴市华脉书画博物馆的“翰墨醉心——明代名家名人书法墨迹展”中有一件明代探花谢丕的珍贵书法墨迹。这件53.5厘米×29厘米的墨宝,纸本质地,行书,正文共74字,写的娟秀雅致,气韵醇厚。据记载,谢丕的书法作品极其稀少,可以说这是一件十分罕见,尤为难得的精品。
绍兴自古以来文风炽盛,人才辈出。在绍兴市区萧山街的书圣故里景区内,有一处至今尚存的明代台门,这正是谢丕得中探花后所建造的府邸。坐北朝南,砖木穿斗式结构。原有五进,现存门斗和第二进石库门,是绍兴市区少存的探花台门。周边还有同期建造的,绍兴著名桥梁——探花桥。
探花台门
探花桥
那么谢丕其人是谁?谢丕(1482-1556),字以中,号汝湖,晚年自号留园野老,绍兴府余姚县人。明孝宗弘治十八年(1505)乙丑科顾鼎臣榜进士第三人(探花),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。谢丕还是明朝著名宰相、成化十一年(1475)乙未科状元谢迁之子。父子鼎甲,终明一朝仅有四例。
谢丕画像
谢丕幼慧声对,过目成诵。成年后天资爽迈、风度潇洒,诗文尔雅清劲,神趣隽永而规矩秩然,相传曾得李东阳指授。李东阳是明朝内阁首辅大臣,也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他擅长于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书诸体,于篆隶造诣最高。他的行、草书常融有篆隶遗意,特别是草书,结体宽博疏朗,与圆转瘦硬、骨力雄健的用笔互相生辉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,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。而谢丕父亲谢迁与李东阳同朝为官多年,私交甚好。谢丕更是从小与李东阳两位儿子一起学习玩耍。谢丕自幼喜欢李东阳的诗文书法,之后更是一心研习,特别是书法学得与李书形神皆肖。这件书法墨宝是谢丕晚年所作,如果除去落款,我们会误认为是李东阳所书。
“东山世家”朱文方印
而落款处的这方“东山世家”家世印,也是颇有渊源。古有谢安,东山再起。在《晋书·谢安传》中提到“谢安少年既有名声,屡次征辟皆不就,隐居会稽东山,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,累迁中书、司徒等要职,晋室赖以转危为安。”谢安,字安石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,东晋著名政治家。
西晋永嘉年间,国子祭酒谢衡为避战乱,迁居会稽郡始宁县东山(今属上虞上浦镇),史称东山谢氏,千古名相、太傅谢安正是谢衡的孙子。五代后唐时,谢安第十六世孙谢造任台州府同知,从始宁迁居临海。南宋中期,谢造的十世孙谢深甫官至右丞相,卒后也赠太傅。南宋灭亡前夕,谢深甫的六世孙谢长二奉太皇太后谢道清“国戚避乱”诏,自临海迁居余姚泗门。相传此地曾是当年谢安的游寓之地,故亦以东山命名。明代中期,谢长二的十世孙谢迁高中状元,官至大学士,卒赠太傅,成为东山谢氏历史上第三位太傅。泗门谢氏也由此获得“太傅世家”的美誉。在泗门祠堂内原有李东阳的一幅对联:“古今三太傅,吴越两东山。”其中谢安和谢迁都曾在今临山境内的东山留下活动的踪迹。正是因为有了谢安和谢迁,使临山东山在东山谢氏心目中成为与上虞东山并重的圣地,后人也常将临山东山与上虞东山并提。从谢长二迁居泗门以来,余姚泗门成为东山会稽谢氏再兴之地。
泗门谢氏祠堂
在大祠堂前的道路上,东西各有一个牌坊,分别为“东山并秀”和“太傅流芳”,坊额为明嘉靖年间的大学士吕本所题。吕本是谢丕的学生,明初更定图籍误姓李,中进士后奏复原姓,字汝立,号南渠,又号期斋,浙江余姚县城(今余姚镇)人,后移居绍兴城中。嘉靖十一年(1532)进士,越两年授检讨,充经筵展书官。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,次年迁少詹事兼翰林学士。后历任礼部尚书、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、吏部尚书、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、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。在绍兴市区新河弄建有吕府,东起万安桥,西迄谢公桥,占地48亩。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,故又称吕府十三厅。是绍兴城区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古建筑,也是江南最大的明代官式做法住宅群。
吕府十三厅
明代中期,上虞东山已破烂不堪,连国庆寺寺田也被附近董姓所占。国庆寺相当于谢氏的家庙,寺田被占,子孙祭祖就成了问题。于是,谢丕与侄孙谢敏行通过官府,合力把寺田收回。谢安遗给国庆寺的田产不下数千亩,到万历年间,只有九十七亩三分八厘九毫。谢敏行还恢复了东山上的晋太傅祠,修其世墓(是指东山上历代谢氏的祖坟),谢丕有诗《恢复东山有感》以记。可见,谢丕自认其为东晋谢安之后,是有史料可证的。
华脉书画博物馆 周琪